English

双博士的追求

1998-09-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金振蓉 科技日报记者王建农 我有话说
人物专访

双博士的追求

本报记者金振蓉科技日报记者王建农

28岁的刘勇最近完成了学业,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双博士生中的一位。

对于像他这样年轻的人来说,能戴上一顶博士方帽已属不易,能同时获得医学和理学两顶博士方帽,当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刘勇在协和医科大学经过10年努力,终于实现了这一目标。

双博士制度是我国借鉴国外经验而制定的。在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科研与临床脱节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在我国存在,也是世界范围内医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近十几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他们在一些一流大学医学院设立了双博士学位项目。目的是使一批高层次人才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又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经过跟踪调查表明,这些双博士学位获得者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我国从1995年起批准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八年制医学生中试验双博士学位制度,刘勇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而成为第一批幸运者。他是在完成了最初几年的基础医学课程,又在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训练后才成为双博士的。

刘勇出身于江苏省一个偏僻小镇的普通农家。父亲仅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母亲是文盲,刘勇从小好学,一直是班上的尖子生,当初报考协和医科大学,只因它与天安门近在咫尺。然而,获得双博士学位后,他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更实际的考虑。他在学校一直从事基因科学的研究,他对河豚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了解到国际上目前就河豚鱼的研究论文数目不会超过50篇,而且,这是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本来他可以走从事科研这么一条驾轻就熟的路,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去协和医院。他说,医学科研的创造灵感应该来自第一线,他所进行的河豚鱼研究,由于它具有的“人的模型”的特性,被国外的医学专家称为“模式动物”。国外利用河豚鱼进行人类肿瘤的基因治疗,已经进入一期临床阶段。临床肿瘤治疗中大量采用化疗手段,但化疗后往往造成白细胞的大量下降,那么,如何在化疗过程中,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致于使正常细胞遭到破坏,国外通过对河豚鱼的研究,采用基因技术,使白细胞中的造血干细胞发挥作用,他形象地把这种造血干细胞称为“造血泵”,有了这种“造血泵”,就可使采用化疗手段时,白细胞不会大量下降,不但可减少病人痛苦,而且使治疗成本大大降低。

作为首批双博士生,他说首先感到一种责任感,对于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他表示已有一定准备,他认为,任何目标都基于脚踏实地,他目前最紧要的任务是补上临床经验不足这一课,为此,他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说,他要从最基本的做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